长达三个多小时,只是一部描写台湾中产家庭生活片段的电影。
是很闷。
活着很累,为事业,为爱情,为婚姻,为家庭,为锅碗瓢盆酱醋茶,为没完没了的烦恼,为污浊不堪的空气……,我们在为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的同时,也在消解意义。
想得太多烦恼,想得太少又不能忍受生命之轻,始终很矛盾。
影名《一一》,上下书写便成“二”,英文名叫“a one and a two”,都蕴含一个简单又复杂的哲学。个人以为,成人的世界是精神分裂的,一生二,第一个“一”是人的真实自我在现实世界行走,第二个“一”是人的理想自我在想像世界中飘游。用真实的血肉之躯去怀揣不能实现的梦想是痛苦的。如NJ与阿瑞,小弟与云云,婷婷与小胖等等类似的还有很多。
如果故事就这么讲,确实“挺没指望的”,和《孔雀》差不多了,有批判学派的硬伤——只破不立。
不过多了个男孩洋洋就不一样了。
杨导借洋洋的孩童之眼,讲看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。
同样是由一生二,不过生出的是“看见的”和“看不见的”,可知的与尚未知的(而不是不可知的),将分裂的平行的二维变成前后两端延伸的一维
杨德昌的《一一》里面有个男孩说,电影可以把人的生命延长三倍,因为在电影中我们可以体验各种在现实中不可能的人生。以前在书中体验人生,现在书读得少了,主要靠电影来刺激那日益钝化感觉。
《一一》是部很棒的片子。有人说杨德昌的风格冷峻,我不同意。清代的胡文英在《庄子独见》中所说:“庄子眼极冷,心肠极热。眼冷,故是非不管;心肠热,故悲慨万端。虽知无用,而未能忘情,到底是热肠挂住;虽不能忘情,而终不下手,到底是冷眼看穿。”我觉得这段话用来评价杨德昌也是最合适不过,冷眼下的那份热情,让他始终对世界和生命不能忘情。在《一一》中,无论丈夫简南俊,妻子敏敏,大女儿婷婷和年仅10岁的小儿子杨杨,还是面临死亡的婆婆,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面对和走过生命。一个人面对世界的那种无奈和孤独在影片中被诠释的淋漓尽致。就像杨扬说得那样,我看到的你们看不到,你们看到的我看不到。每一个人都象征了人生的不同阶段,在不同阶段会遭遇不同的问题。在《一一》里,杨德昌以一种思辨的力量,反映了一个人从纯真到怀疑再到睿智的过程
昨晚看完《一一》是 23:19分,8岁洋洋的那句“我觉得我也老了”结束了整部长达3个小时的电影,黑底白字的字幕庸懒的滑过屏幕伴随着安静的钢琴声,屏住呼吸久久的舍不得关掉窗口,直到钢琴声停止,关掉台灯躺下融进大片片的黑暗,脑海里一阵阵的回想着电影里的每一句话,每一个人,每一个故事,然后睡着......
早上来到单位豆瓣了下一一,看到很多人写的很优秀的影评,我知道自己说不出什么精辟的话也写不好什么大红大紫的影评,可是看完一一,还是想说下自己看完后的感觉-_-
整部电影以一场婚礼开始一个葬礼结束,不紧不慢的讲述着一家人里琐碎的生活,挺着大肚子的新娘,哭泣着闯入婚礼的前女友,白发苍苍的婆婆,总被女孩欺负的洋洋,本以为着肯定是一部冗长的文艺片,卷缩在被子里耷拉着脑袋看,到后来规矩的坐着,一点也不觉得累的看完了电影.
电影情节展开的慢,一边打瞌睡一边看,猛的醒了,抬眼望望屏幕,能猜出来大概发展到哪里了。
波澜不惊,没有惊险刺激的情节,就像白开水一样乏味。我想,这是文艺片的优势,不用像商业片那样挖空心思吸引观众,换来高票房。导演可以自己编剧自己指导,把心里的想法表现出来,不必在乎票房。
我不是中年男人,不能完全体会导演要表达的东西。根据我的阅历和见识的局限,我还是感受到一些触动。
如果仅仅关注NJ的生活,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很像村上春树的《国境之南,太阳以西》。年轻时觉得将来的生活可能会很美好,但是长大以后发现生活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。美好的东西和爱情都错过了,想要去追赶,终究发现无法从头再活一次。
美好的生活是什么?NJ和那个日本朋友最清楚,音乐是一种形式,村上的小说里也是用音乐来隐喻美好未来。我觉得它其实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,是真爱,还有活着的乐趣和意义感。
NJ的同事调侃他读书读多了,不爱钱了。这代表了周围人的看法,读书无用,因为读书不能赚钱,欣赏艺术也不能赚钱,电影里的小学生都知道这一点
本来看的时候,在4星和5星之间犹豫不决,直到最后洋洋在婆婆的葬礼上读那一段话。什么星不星的,有什么要紧,都不足以表达我的情绪
一时语塞,不知道什么才“足以”表达我现在的情绪,又好像都已经说过了。《巴黎我爱你》,北野武的《奏鸣曲》,和《一一》,都给我同样的感觉:含着眼泪,却又充满温暖和希望
那么一定是这样,无论如何,这一切没有想像的那么糟
真的
今天听说杨德昌病逝了,一时无语。
对于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来说,六十岁还存在着创作很多传世作品的可能性,而杨德昌却在这个时候离开了。与小津安二郎一样,活了六十岁。
甲子六十年的电影人生,散场于2007年6月30日。
我们要感谢他,因为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,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电影,留下了温情诗意的《一一》,留下了青春激扬的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》,留下了冷峻鲜活的《麻将》,也留下了最初那一部血气而自省的《恐怖份子》。
有了杨德昌,台湾的电影史因此有了自己的重量。
而如今,斯人已去,光影犹在。
前路在前,我们将继续着这场电影人生,我们将继续着观看、感动、分享与探索。我们的收藏里,我们的电脑上,我们的倾听与述说中,还有我们关于电影的记忆深处,将永远有着这样一个名字,他叫做杨德昌。
杨德昌,一个拍电影的台湾人。他与台湾新电影同路而来,同路而去。
【一一】高能预警时光带走了很多又什么都没有
转载请注明网址: https://www.wxrsby.com/dy/id-1418.html